海峽都市報閩南版4月12日訊(記者陳麗娟 謝楊 通訊員 肖咸強 梁少金 文/圖)有一首長調是這樣唱的:世上有兩種蒙古人,一種在草原上,一種在馬背上。
他們有豎寫的文字,和一部橫寫的歷史。漂泊,是一個游牧民族最悲壯的詩篇。
有誰會知道,還有一種蒙古人,他們在海邊。
他們姓“出”,住在離泉州市區60多公里遠,泉港區涂嶺鎮小壩村。23平方公里的廣地,哺育了2500多名族人。落腳數百年,悠長的歲月沖淡了最初的記憶,他們與當地人通婚,說起了地道的閩南話。
但仍有一份“不肯忘卻的紀念”,寫在每一個族人的身上。那是承于祖先的,天性中的豪邁與骨子里的高貴情懷。
兩副對聯 寫盡離奇身世
在小壩村祠堂,門口掛著這樣一副對聯,“燕南無二族 惠北自一宗”。
祠堂建成200多年來,飽經風霜雨雪,因為是這個蒙古后裔村的重要見證,在族人的維護下,原貌如初。各民居前都保留著“燕山衍派”的標示,門口的對聯,道破“燕山出”一族的特殊出身。
這支燕山出氏,曾在乾隆年間聲名大噪。族里當時出了一位進士,名叫出科聯,此人文采斐然,進了翰林院,并隨乾隆皇帝下江南巡防。途中,乾隆皇帝想到“出”這個姓很特別,就問起了淵源。出科聯趁機奏明出氏一姓的來龍去脈,皇帝聽后稱道:“好個奇姓!”從此,出氏的身份終于大白于天下。
如今的出氏祠堂內有聯曰:“帝廷稱奇姓,閩海振科名”,說的正是這件事。
為什么出氏這一身份,一度不敢聲張呢?
出氏族人、現任泉港區人大常委會委員出學淵介紹,出氏是蒙元勛臣、太師、國王木華黎之后裔。出氏尊木華黎之世孫、元末太尉納哈出為始祖,因明初其長子造反,次子棄官隱居泉州,擔心被株連九族,便去掉父名“納哈”二字,單取“出”字為姓氏,“蝸居”深山。
這一住,數百年過去了。
念祖尋宗 擬建特色村寨
目前,小壩村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總人口數的90%以上。
如今的“燕山出”族人,依舊保留著蒙古族豪邁、好客的性格,家家自備釀酒,有客前來,邀他滿滿喝上一杯,好不快哉。只是,歷經歲月的洗禮,出氏一族的生活,除了不過元宵節(據說,可能忌諱與“元消”諧音)外,早已與漢人無異。
最讓出氏后人們遺憾的是,身為蒙古后裔,他們丟失了太多的民俗文化、禮儀。為了重拾根本,今年,出氏族人準備組團前往內蒙古,念祖尋宗。
與此同時,考慮到小壩村人們大多外出打工,經濟來源單一,泉港區委、區政府決定抓住這個時機,將整個村莊打造成富有蒙古元素的特色村寨,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讓遠方來客見識一下“海濱蒙古人”的風采。前幾天,已有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多名教授受邀來此,為小壩村旅游建設規劃思路。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那里感受一下吧。
涂嶺鎮小壩村,西與仙游交界,從國道324線拐進小壩村村道,再走10公里左右,就能抵達小壩村祠堂,沿途青山瀑布,還有一些黃土裸露的護坡。出學淵介紹,今后,這些護坡將打造成蒙古元素的壁畫,用來完整介紹這一全省最大蒙古族聚集地的由來、歷史人物及傳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