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下的須彌座上有精美的“飛天”浮雕石刻 (林勁峰 攝)
“飛天”浮雕 (林勁峰 攝)
泉州網4月28日訊 (融媒體記者宋堯)在泉州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晉江普查隊員于龍湖鎮燒灰村靈鷲寺安置佛像的須彌座發現疑似元明時期的4幅“飛天”浮雕石刻。近日,經我市“四普”專家組成員及文保專家現場勘察,初步判斷靈鷲寺發現的“飛天”浮雕石刻源于明代。這是泉州“四普”中首次發現明代“飛天”石刻,進一步豐富了我市文化遺產資源,更為泉州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佐證。
寺廟尚存3座明代石須彌座
靈鷲寺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在宋元交替時,毀于兵亂,于元代重建未果,直至明代方才告成,此后歷經清代、民國不斷修繕,現存為民國廿五年(1936)重修的三開間櫸頭止寺廟。在本次文物普查中發現寺廟尚存有明代石須彌座3座(明代石柱2對、清乾隆石香爐1座)及民國時期弘一法師所題字匾1個、楹聯4對等重要文物,具有極高文化價值與宗教價值。
其中,3座石須彌座上的石刻尤為引人矚目。面闊三間的大殿正中央供奉三世尊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須彌座的束腰用素面分隔柱分為5堵,中間浮雕花卉,兩側各對稱浮雕2組瑞獸;左側供奉著文殊菩薩,須彌座的束腰用素面分隔柱分為3堵,中間浮雕“魚躍龍門”,兩側均浮雕“飛天”;右側供奉著普賢菩薩,須彌座的束腰也同樣用素面分隔柱分為3堵,中間浮雕“牡丹花卉”,兩側均浮雕“飛天”。仔細端詳,雕刻的瑞獸祥瑞端莊,“飛天”輕盈曼妙,“魚躍龍門”騰躍激浪,花卉栩栩如生……雖經數百年風雨剝蝕,石刻中昂揚的生命力仍穿透時光撲面而來。
結合宋、元、明各代須彌座建造特點、雕刻風格和風化程度,專家經研究討論初步形成共識并指出,對比宋、元、明三代,宋元兩代須彌座普遍形制繁復,雕刻精致,間隔柱多與石刻為整塊石板雕刻而成,且常見高浮雕力士、竹節、蓮花等圖案,而靈鷲寺現存須彌座浮雕較低,分隔柱均為獨立設置且為素面,形制簡單,據此,初步判斷靈鷲寺須彌座“飛天”年代為明代。
古剎承載特殊僑鄉記憶
除難得一見彌足珍貴的明代“飛天”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弘一法師的書法石刻。弘一法師結緣靈鷲寺源于至交廣空法師時任靈鷲寺住持。民國廿五年弘一法師為廣空法師重修的靈鷲寺題寫“靈鷲禪寺”進門門匾和進門、殿前壁柱、殿內壁柱、后金柱4對楹聯石刻,前2對為較為少見的篆書體,后2對為較常見的“弘體”。靈鷲寺內弘一法師書法數量之多、書體之多樣,在泉州佛教寺廟中實屬罕見,屬弘一法師在泉重要史跡。
晉江靈鷲寺不僅是泉州建筑、宗教歷史溯源的重要佐證,還見證了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波瀾壯闊。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還介紹,作為菲律賓靈鷲寺祖庭,這座古剎承載著特殊的僑鄉記憶。1957年,廣空法師徒孫靈鷲寺心蓮姑遠渡菲律賓弘法,將閩南佛教文化播撒菲律賓,在當地建立靈鷲寺。如今,菲律賓靈鷲寺香火旺盛,馬尼拉的晨鐘暮鼓與晉江的梵唄清音隔海相和,訴說著僑親情系故土的動人故事,譜寫著對外交流的全新篇章。
囿于條件限制,晉江靈鷲寺石刻的歷史仍待進一步考證。吳金鵬表示,下一步,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將利用拓片等技術手段,對靈鷲寺石刻的圖案、銘文等進行全面研究,以期對石刻的紀年形成更加準確的判斷,不斷完善這一“四普”重要發現,推動我市文物保護工作不斷發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