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李昌乾)昨日上午,中共石獅市第六屆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石獅市委書記朱啟平向大會作報告,石獅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貽山主持第一次全體會議。
當天還召開分組討論和石獅市委六屆十六次全體會議。最后,黨代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石獅市委工作報告的決議、石獅市紀委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中共石獅市委關于制定石獅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決議。
未來五年力爭GDP突破千億
“十二五”期間,石獅地區生產總值650億元,人均GDP達10萬元,連續19年位居全省十強縣(市)第2名。5年內,新改擴建學校63所、增加學位20000個,飲水工程二期、農貿市場改造、市新醫院、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等重點民生項目持續建設,低保、新農合、城居保標準和覆蓋率保持全省縣級市首位。
未來五年(至2020年),石獅將力爭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8.5%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4萬元,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5%。其中,明年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
打造現代化工貿港口旅游城市
堅定不移地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中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建設更具發展質量、更富創新活力的現代化工貿港口旅游城市。明年,石獅將繼續開展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跨越三年行動計劃,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服裝向時裝、制造向智造、生產制造向“生產+服務”轉變。
積極申報石湖港綜合保稅區,做大做強港口經濟,培育發展“樓宇經濟”“眾創空間”等都市型產業,以及加快輕紡城招商融市,促進鈔坑片區業態集聚,推動形成新型商圈,優化現代服務業。
加快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圍繞石獅山、海、城的特色,發展特色旅游。集聚發展永寧區域旅游業,辦好對渡文化節、城隍文化節和漁民文化節三大節慶活動,打造紅塔灣旅游公路—石永二路—寶蓋山雙髻山峽谷旅游路至學府路的旅游交通線路。
高標準做好沿海五鎮海岸帶建設規劃,加快推進錦蚶路、石龍路等組團聯系通道建設。推動石獅中心市區危舊民房“拆危建綠”“拆危建配套”,建設社區綠地、“口袋公園”和公共停車場等配套設施。推行城管、公安聯合執法,加快構建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重心下移的屬地城市管理機制;重點破解老舊小區、新建安置小區物業管理缺位難題。
同時,加大智能交通建設,加快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探索推進路面停車收費管理工作。
此外,未來五年,將加快泉廈漳聯盟路、二重環灣快速路、泉州城市有軌電車石獅段的建設。
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石獅明年將把更多的資源政策、資金項目、工作精力向民生傾斜。深化新市民積分管理服務改革,優化受惠范圍,完善“居住證+積分制”的管理模式。努力推動舉家遷移、工作穩定、市民化意愿強的外來人口落戶石獅,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出發點,擴大公租房供給,逐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
同時,繼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沿海鄉鎮等教育薄弱區域延伸。加快石獅市醫院新院建設,構建以市醫院為中心、市婦幼保健醫院為輔、覆蓋基層醫療機構的縣域二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未來五年,全面普及15年基礎教育,推廣“一校一球”,逐步推進高中教育免除學雜費。完善醫療聯合體建設,擴大外來務工人員的醫療保障面,促進同城化待遇。支持建立小型醫院、高端和特需醫療資源,以及基層衛生院和養老院結合的醫養新模式。
此外,石獅明年還將實施生態紅線規劃與管控,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使用和交易;推進靈秀山森林公園的建設和保護;建設“海綿城市”,做好地下綜合管廊和雨水滯留設施建設等系列改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